2023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全文如下: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2023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相互依存是历史大势
(二)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
(三)新时代呼唤新理念
二、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
(一)确立国际关系新思路
(二)彰显全球治理新特征
(三)开创国际交往新格局
(四)共建美好世界新愿景
三、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
(三)弘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
(四)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四、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
(一)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四)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五、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
(三)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行动
(四)为各领域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结束语
前言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既有已知的,更有未知的;既有可预测的,更有不可预测的。人类文明存亡已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相对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尤为紧迫的是,要本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找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指引。
10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的就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人类的福祉,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未来前瞻;既描绘了美好愿景,又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既关乎人类的前途,也攸关每一个体的命运。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到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框架①,再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拓展。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这一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打破了个别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反映出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增进国际社会了解和理解,凝聚广泛共识,更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团结还是分裂,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如何抉择,关乎人类整体利益,也考验着各国的智慧。
(一)相互依存是历史大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人类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但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进步,都没有改变一个最根本的现实: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各国有责任共同呵护地球的安全,守护人类的未来。如果为了争权夺利而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最终只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自古以来,人类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经历过战争和冲突的洗礼,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世界各国人民珍视和平、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显著提升,人类大家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共同体的向往和追求更加殷切。
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了资本、信息、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把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连成了汪洋大海,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市场成为了世界市场,历史也随之成为世界历史。
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全球化不是选择,而是现实,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小”,放眼寰宇,地球上最遥远的距离也不超过24小时的直飞航程。世界也正变得越来越“平”,点一点手机屏幕,就可以瞬时链接到世界的另一端。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只有人类整体命运得以关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的美好希望才能实现。不管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二)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和平赤字不断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维持了70多年的总体和平,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积聚。欧亚大陆战火重燃,局势持续紧张,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军备竞赛阴霾不散,核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
发展赤字持续扩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吞噬全球发展成果,南北差距、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亿多贫困人口,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
安全赤字日益凸显。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大国之间信任缺失,冷战思维卷土重来,意识形态对抗老调重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恐怖主义、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上升。
治理赤字更加严峻。世界正面临多重治理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等不断加剧;全球气候治理紧迫性凸显,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数字鸿沟日益扩大,人工智能治理缺位。新冠疫情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这台机器越来越滞后于时代,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运转失灵,亟待改革完善。
面对全球性危机,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只有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任何一国即使再强大也无法包打天下,必须开展全球合作。各国应携起手来,把“我”融入“我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三)新时代呼唤新理念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今天的世界、无法破解人类面临的困局,国强必霸、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等思维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亟需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理念。
“国强必霸”并非绕不开的历史定律。“国强必霸”本质是典型的霸权主义思维,反映的是历史上大国霸权